im电竞官网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新郑市,是经教育部批准、中原华信商贸集团有限公司投资举办的一所以工学为主的全日制普通民办本科院校。学校创建于1997年,2008年升格为本科高校,2012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更名为im电竞官网,201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公益性办学原则,先后向社会输送各类人才8万余人,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因办学成绩突出,学校先后被授予“河南省优秀民办学校”“河南省文明学校”“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平安校园”“河南应用技术类型十佳示范高校”“中国高水平民办大学”等荣誉称号。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2020-2021学年是学校持续开展“教风、学风、工作作风”建设、大力实施“轩辕计划”、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着力强化内涵建设的关键学年。学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三风”建设和“轩辕计划”为抓手,深化教学改革,积极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完成了本学年的各项本科教学工作任务。
(一)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组织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励学 敦行 明理 至善”的校训精神,确立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类型定位;明确了“把学校建设成为以工为主、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省内外有较大影响、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民办大学”的发展目标;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适度开展专科教育,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办学层次定位;重点发展工科,稳步发展人文学科的学科专业定位;植根郑州,面向河南,辐射全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面向定位和培养理想信念坚定、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二)专业设置
学校坚持科学规划、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动现有工科专业改造升级,稳步发展新兴工科专业,形成了与办学定位契合的专业结构与布局。
本学年,学校开设本科专业48个,涵盖工学、管理学、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教育学等7个学科门类。其中,工学专业22个,管理学专业6个,理学专业5个,经济学专业3个,文学专业2个,艺术学专业8个,教育学专业2个。本科专业各学科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本科专业学科结构
(三)在校生规模
学校共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36,136人(本科22,716人,专科13,420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的55.26%。
(四)生源质量
2021年,学校面向全国27个省(市)招生,计划招生 7,309人,实际录取 7,307 人,其中普通本科录取4,305人,专升本3,002人,总录取率为99.97%,新生报到6,942人,报到率为95.00%。
在河南省内,普通本科文科二批录取最低分479分,高出省控分数线13分,理科二批录取最低分400分,与省控分数线持平,文理科二批生源质量较上年有一定提升;在河南省外,江西、湖北、山西、福建、广西等省份生源较好。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学校始终坚持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按照“以自有教师为主、外聘教师为辅,逐步实现教师自有化”和“充实数量、优化结构、提升素质、稳定骨干、培育名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出台了一系列培养、引进、稳定人才的政策,初步建立了一支数量基本满足教学需要、结构渐趋合理的教师队伍。学校高度重视教学资源建设与利用,保障本科教学经费足额投入并不断提高,合理优化教学资源,教学设施不断完善,课程资源较丰富,能够满足本科教学要求。
(一)师资队伍
学校共有教职工2,102人,其中,专任教师1,616人。在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30.76%,其中正高级职称 141人(占比8.73%),副高级职称356人(占比22.03%);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1,132人,比例为70.05%;“双师双能型”教师、具备工程背景、行业背景的教师488人,占专任教师的30.20%。目前,学校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国家级优秀教师2人,河南省高层次人才1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17人,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14人,河南省教育厅优秀教育管理人才6人,河南省优秀教师9人,河南省文明教师8人,河南省教学名师1人,郑州市中青年骨干教师25人,郑州市十大科技女杰1人,已初步形成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支撑的职称、学历层次和年龄结构比较合理,专兼职结合,具有较高教学科研水平的师资队伍。
(二)生师比情况
截至2021年9月,学校教师总数为1,991.3 人(其中含外聘教师699人,按,0.5进行折算,医师172人,按照0.15进行折算),折合在校生人数42,948.7 人,生师比为21.85:1。
(三)主讲教师情况及教授承担本科课程
本学年,我校各专业主讲教师全部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历。主讲本科课程的高级职称教师占比有一定提升,其中,主讲本科专业课程的教授有75人,占讲授本科课程教授总数的比例为78.13%;教授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数的比例为9.19%。
(四)教学条件保障
1.教学经费投入
为不断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建立了保障教学经费优先投入的长效机制,在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学生活动及教师培训等方面给予保障。2020年,学校教育经费总额为41,926.37万元,教学经费支出总额为9,557.50万元。学校用于教学改革与建设的专项经费为2,125.67万元,其中,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经费支出825.38万元,实践教学支出经费764.50万元(其中本科实验经费支出583.58万元,本科实习经费支出180.92万元),学生活动经费支出211.77万元,教师培训进修支出130.26万元,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专项建设经费支出103.76万元。教学日常运行支出7,431.83万元,占学费收入的21.01%。
2.图书资源
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学生智慧启迪的第二课堂,肩负着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职能,在办学经费来源单一,工科教育成本较高情况下,为了优化教学条件,满足培养需求,集团和学校克服困难,不断加大对图书馆建设的经费投入。目前,图书馆建筑面积3.20万平方米,阅览室座位6,024个;馆藏纸质图书276.80万册,电子图书195万种,电子期刊42,247种,学位论文566.68万册。图书馆始终坚持“急读者所急,想读者所想”的服务理念,以教学为中心,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了藏、借、阅、咨询、检索五位一体的服务模式,WEB站点隶属于校园网,校内任何一台客户机均可访问图书馆站点,免费享有丰富的电子资源,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网上资源服务。同时,坚持节假日正常开放,每周开放时间达到了92小时以上,超出了国家要求的90小时的标准,资源利用率也逐年呈递增状态。当年图书流通量227,920本次,电子资源访问量1,095.42万次,电子资源下载量64.43万次。
3.实验条件
学校现有实验实训场所154个,获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5项。本科实验室、实习场所建筑面积4.26万平方米,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44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20亿元,2021年新增2,867.35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0.51万元。本学年,学校完善了实验室管理,利用现有实验室资源,加大了实验室课外开放力度。
4.教学基本设施
学校有东校区、西校区和南校区三个教学校区,占地总面积139.38万平方米。其中,建筑总面积101.99万平方米,教室面积21.72万平方米,行政用房面积11.92万平方米,实验室及实习场所面积25.34万平方米,科研用房面积 1.00万平方米,图书馆面积3.20万平方米。
学校拥有室内运动场馆面积2.77万平方米,室外运动场地包括:2个标准塑胶田径场、1个篮球馆、1个游泳馆。多块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等体育活动场所;室内外运动场地总面积为15.95万平方米。
5.教学信息资源建设
学校是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城市节点单位。校园网采用三级架构,核心万兆、光纤千兆到楼宇、百兆到桌面;信息点28,407个;有线、无线网络覆盖100%的教学区、办公区和学生宿舍区。学校有中国移动、中国联通2个网络出口,主干带宽(Mbps)20,480。出口带宽(Mbps)18,432。校园网提供WWW、FTP、DNS等基本服务,以及网上信息发布、网络办公、教务管理、科研管理、资产管理、学生管理、招生就业、数字图书、网络教学平台等系统服务,提高了教学管理效率,为信息化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条件与支撑。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近年来,学校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强化专业特色、提升专业内涵、调整培养方案、丰富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一)专业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专业建设,紧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行招生计划、就业情况与专业发展“三挂钩”。通过动态调整、科学发展、强化特色等措施,达到控制总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提升层次的专业建设目标,开拓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建设新局面。依托学校资源优势,引导不同类型专业办出特色,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基础强、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社会声誉好的专业列为重点建设专业,加大软硬件投入,集聚各类资源,通过专业内涵拓展、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产学研合作创新、国际化办学合作,全力打造特色专业新优势,推进新工科专业建设力度,带动其它专业全面提升建设水平。
截至2021年9月,学校获批省级一流专业4个,省级品牌专业10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4个,省级民办普通高校学科专业资助项目4个。其中,学校立项康复治疗学、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药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财务管理6个专业为校级一流专业点,土木工程、康复治疗学、药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获批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二)课程建设
学校历来高度重视课程建设,依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注重课程功能的发挥和课程间的内在联系,大力推进课程结构的调整、合并与重组,着力进行课程内容的提炼与更新。不断加大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力度,调整、完善、丰富和发展课程内涵,大力建设在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手段等方面具有较高水平并能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的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在推进教学内容优化与课程体系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1.丰富实践课程体系
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不断丰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突出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突出应用、体现创新”为原则,构建了包含综合实验、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学科竞赛、协同育人、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多位一体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2.加强课程思政建设
学校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本科教学的根本任务,积极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在不断完善思政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制订了《im电竞官网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实施方案》,要求各专业结合自身特色,将课程思政理念有机融入各专业人才培养中,将思政育人与专业传授相融合,将思政元素融入各门课程教学中,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不断提升学校思政育人培养能力。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和质量提升机制已初步形成。本学年,学校在课程思政立项建设中,立项校级课程思政样板课程28 门,立项校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3个,获批河南省第二批课程思政样板课程2项。
3.深入开展一流课程建设
学校坚持推动本科课程建设,不断改进教育理念,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本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建设了一些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性、示范性的一流课程。截至2021年9月,学校共立项校级在线精品课程18门,校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60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12个;目前我校建有省级一流课程12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7门,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63门。其中,土木工程测量、工程制图获批为省级线下一流课程,结构力学、药用植物学获批为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财务会计、结构力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获批为省级线上一流课程,天然药物认知与创新实践获批为省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踝足矫形器制作虚拟仿真实验、混凝土衬砌管片检测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杨氏模量虚拟仿真实验获批为省级虚拟仿真一流课程。同时,通过“雨课堂”“超星”“中国大学MOOC”等主流线上课程平台,引进410门优质线上教学课程资源。通过线上线下开放课程的建设,推动了线上、线下教学的融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实效性,提升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三)教材建设
学校重视教材建设和教材选用,修订了《im电竞官网教材管理办法》《im电竞官网教材选用及评价管理办法》,规范教材征订、发放等日常管理。教材优先选用国家及省部级获奖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示范教材、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以及行业认可度高的教材,选择使用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优质教材的比例达90%以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的覆盖率和使用率均达到100%。
(四)教学改革
学校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高度重视教学改革工作,鼓励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逐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不断总结和完善项目研究成果,加强成果的应用、交流和推广,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1.把控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为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校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贯彻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改革为抓手,引领教与学改革从传统的教师授课为主转向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和素质培养,从重视“如何教”转向重视“如何学”,加强过程性评价,更加关注学习成效。利用在线开放课程、校内外网络平台等服务课程教学,增强过程考核实效性,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新模式,有效的提升了教学效果。
2.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学校围绕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根本,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校院两级组织和制度保障,实现实践教学的全方位管理、全过程监控、全员参与,为学生实践能力持续提升提供支撑和保障。
3.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积极推进本科教育模式改革,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本科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采取有力措施,鼓励开展教学研究、课程改革等多方面的专业建设,例如,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生学习效果为目的过程性考核探索等。本学年,获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1项;评选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2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立项46项。
4.深化多元协同育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学校积极探索协同育人模式,拓宽协同育人渠道,深化协同育人改革,为学生实践能力、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平台与资源保障。截至2021年9月,学校拥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5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47项,校外实践教学及实习实训基地144个,通过多渠道、平台和协同育人项目的建设,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了条件。
5.强化全过程监控,提升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为了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学校对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规范进行了重新修订和完善,实行全过程管理,在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中期检查、教师指导、评阅及答辩、评优等各个环节进行了检查和督导。
2021届本科毕业生总人数5,571人,论文总数4,583篇。指导本科生的教师总人数1,940人,双导师学生数3,327人,人均指导学生人数2.36人,其中,指导教师职称为副高以上的309人,占比15.93%。
6.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通过顶层设计、组织配置、制度完善、师资建设、课程优化、资源倾斜等方式,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逐步建立了有效的管理体系和长效机制。
2021年11月,学校成立创新创业学院,与就业创业处合署办公,统一组织开展全校的创新创业教学、科研、师资、培训等工作,统一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载体建设。
本学年,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立项2个,省级立项18个;获第七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河南省选拔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获 2021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带动下,我校的学科竞赛项目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获国家级奖励156项,其中一等奖36项、二等奖36项、三等奖84项;获省部级奖励489项。逐渐形成了全面开花的良好局面,为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专业培养能力
(一)专业培养目标
各专业培养目标围绕加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目标要求,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和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以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分类制定专业培养目标,细化培养标准和要求。专业培养目标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集中体现于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学校依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科专业发展趋势要求,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出台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指导各个专业制定培养方案。增加了实践教学比重,理工类专业实践教学学分不低于25%,其它类专业实践教学学分不低于20%。构建了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知识能力与职业素养并重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每四年全面修订一次,每两年微调一次。各专业充分结合社会需求及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反馈,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共同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提交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后上报教务处。教务处组织校内外专家进行审查、论证,提交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后实施。执行过程中若需变更,在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经本专业相关专家及学院充分研讨论证后,向教务处提出变更调整申请,待审核批准后方可执行。多年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执行较为规范,效果良好。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凝练人才培养特色
各专业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自身特点,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与完善,进一步凝练人才培养特色。
1.对接国家标准,强化专业内涵建设
学校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制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方案中,建立毕业要求与课程对应关系的课程体系,为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路径。
2.增设思政内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各专业在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思政课程比重,同时,各专业在修订的课程大纲中增设思政教育的内容,通过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融入教育全过程。
3.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学校已建立了以培养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包含实验教学、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学科竞赛、协同育人、社会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多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及“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体系”建设,初步形成了合作共享的实践教学育人机制。
(三)强化专业师资建设,生师比逐年改善
学校不断加强人才引进和师资培训,各专业专任教师的数量逐年增加,师资结构得到优化,生师比逐年降低,但目前仍存在各专业师资结构与分布不均等问题。
(四)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优化专业课程结构
我校本科各专业课程体系由通识必修课程、通识限选课、通识任选课、学科基础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方向限选课、专业拓展任选课组成。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由“思想政治类、英语类、计算类、体育类、创新创业类、心理类”等课程组成,各专业根据自身特点,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等多方面人才培养的要求,全面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科学构建课程拓扑图与课程关系,合理设置课程教学内容。
(五)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机制
学校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完善师德师风建设机制。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优评先、业绩考核挂钩,对学术不端、师德师风不正的教师进行相应处罚,以示警戒,对优秀教师进行表彰,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提升了师德师风建设效果。
学校积极推动基层教学组织建设,通过基层教学组织工作的机制规范、制度建设和措施保障,不断完善基层教学组织管理体制,改善基层教学组织的活动环境,强化基层教学组织的教学组织、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教师教学发展等功能,很好地激发了基层教学组织的活力,提升了基层教学组织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为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基本保障。截至2021年9月,学校共获批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9个,建设校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60个。
(六)强化学生思政教育,提升三全育人水平
学校一贯强调学生的思政教育,在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修订中明确要求加入思政教育元素,要求各学院、各专业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强化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与能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第二课堂活动、实践实习等环节有机融合。同时,学校还推动对学生思想政治的全员、全过程及全方位教育,将“三全育人”和“立德树人”理念落实到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学校为强化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制定实施了《im电竞官网辅导员职业等级评定暂行规定》;为探索“书院制”育人模式,制定实施了《im电竞官网关于书院制育人工作的实施方案》;为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开展 “把灾难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等主题教育活动;为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优秀辅导员评选、举办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辅导员沙龙等活动,不断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七)加强产学研合作,提升协同育人水平
学校积极推进各专业开展“校企合作”“产学合作项目”建设与立项工作,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平台与条件,不断提升协同育人的水平。截至2021年9月,学校共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与实习实训基地144个,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47项。
(八)加强教授授课管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通过各种措施加强教授主讲本科课程的管理,教授授课比例有所提升。本学年,全校135名教授中有96名参与了本科教学活动,授课率为71.11%。
(九)加强学风制度建设,营造主动学习氛围
学校为了加强学风建设,出台《im电竞官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以强化职能部门负总责、二级学院抓落实、人人参与、层层负责的学风建设工作网络和机制的建立;通过组织学风建设月活动,评选优良学风学院、优良学风先进班级、优良学风先进个人等措施,强化学风建设;通过修订《im电竞官网奖学金管理办法》等文件,以强化“以德为先、学习为主”的奖学金评价规则。同时,建立学情通报制度,通过不同渠道收集学情信息,及时进行整理、汇总与分析,并通过多部门协同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创先争优的良好学习氛围。
五、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全面树立质量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全员参与、跟踪评价、持续改进”的方针,构建循环闭合的质量保障体系。对教学运行全过程开展多元化、全方位的质量监控,加强质量信息统计、分析及反馈,强化质量改进,形成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建设
学校以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目标为指引,校领导班子定期召开校长办公会研讨本科教学工作,强化本科教学工作的顶层设计。校领导坚持课堂巡查,并通过教学质量保障处对课堂教学进行随机督查,及时了解和处理本科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校已常态化的开展了期初教学检查、期中教学检查、期末教学检查、日常课堂巡查、专项检查等五种教学检查;课程考核工作评估、毕业论文(设计)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等四种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评估;学生评教、同行评教、专家督导(评教)、领导评教等四种评教活动;学生信息员教学信息收集系统、常态数据填报、年度质量报告等的信息获取、分析、使用、改进的常态监控。构建了符合我校实际的、“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
(二)强化日常教学监控,突出结果应用
本学年,学校分学期开展了期初、期中和期末常规性教学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反馈给各二级教学单位;组织校院两级督导员根据“全面覆盖,精准督导”的原则,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监控,通过听评课的方式,对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意见及建议,并当面反馈交流;组织开展课程考核评估和本科毕业生毕业设计(论文)评估工作,形成学校评估报告和各二级单位评估结果分析报告;对教学中的热点或难点问题进行专项调研;根据学校安排,对专业及课程进行专项评估;组织全校师生进行评教评学,分析数据;对校内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的教学情况及教学效果进行检查,撰写检查总结;对校外实习教学及实习基地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检查,撰写检查总结,并将上述分析报告均反馈给各二级教学单位。学校将各类评估结果与部门绩效考核、教师业绩考核以及职称评定挂钩,有效地提升了全员参与质量保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了本科教学质量文化氛围。
(三)加强过程考核,强化学生学习效果
学校进一步突出了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持续强化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考核,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的质量监控,确保学生学习效果持续提升。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践行“三全育人”理念,面向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专业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突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和教学激励机制,强化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实现了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
学校凝炼了“励学、敦行、明理、至善”的校训,形成了“厚德敬业,求是致用”的校风。学校是省级文明单位,坚持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紧密融合,发挥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为目标,以提升学生能力、素质为方向,开展以“强化安全意识筑牢成才根基”“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新学期,我在im电竞官网向祖国报到”等为代表的主题活动,形成了以理想信念教育、科技创新创业、榜样力量传递、社会实践服务和校园文体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全面发展。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为了掌握我校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满意程度,了解我校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学习需求,更准确全面地评估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本学年,学校通过学生信息员、在校生问卷调查、学生评教、师生座谈会等形式开展调查。其中,对11,340名本科在校生线上教学效果调查结果显示,整体满意度为90.40%。调查结果为学校修订教学文件、更新教学设备、调整授课内容、开展教学改革、改善教学环境等方面的工作提供了参考。
(二) 毕业证及学位授予情况
2021届本科毕业生共计5,618人,其中,5,571人获得毕业证,毕业率 99.16%;5,546人获得学位证,学位授予率 99.55%。
(三)学生就业
2021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去向落实率为89.54%,学校通过问卷调查,从总体评价、业务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及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对 企业进行了毕业生评价跟踪调查,企业满意度达到96.00%以上。
七、特色发展
(一)依托集团产教深度融合
学校依托企业集团办学优势,积极开展校企深度融合、产学研合作教育。学校举办方中原华信商贸集团是一个集教育、医疗、医药、房地产、酒店和商业为一体的现代化民营企业集团,为了充分发挥企业集团办学的独特优势,进一步加强与集团所属企业合作,学校落实《im电竞官网关于进一步加强与中原华信商贸集团所属企业合作的实施方案》,并与集团所属企业新郑市人民医院、河南弘大心血管病医院、河南新众康医药有限公司、郑州市卓峰制药厂、宝恒皇宫大酒店和新郑市正弘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学校与合作企业在“双师型”教师培养、实验室建设、科研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方面积极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强化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办好特色专业
学校根据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产业需求,科学调整专业布局,注重专业特色培育,不断加强课程建设,努力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制订了《特色专业集群建设方案》,初步确定了先进制造、现代服务、康复养老、城乡建设等4个专业集群建设方向。学校制订了《校级重点专业建设与管理办法(修订)》《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等,围绕先进制造,重点加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设计等专业建设。
河南省是全国人口大省,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学校面向我国老龄化的发展,医学院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与新郑市人民医院深度合作,探索“医教合一”的教学模式,重点发展康复治疗学、养老服务管理和护理学。具有校外临床教学实践基地37家。
八、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措施
近年来,学校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进展,但是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的目标与要求相比,我们在办学空间、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存在问题。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年龄结构方面,青年教师所占比重较大,年富力强的中年教师相对不足;学历职称结构方面,具有博士学历(学位)的教师有待增加,高级职称的实验技术人员较少;高水平学科专业带头人偏少,部分学科专业还没有形成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和较高水平的教学团队等问题有待逐步解决;双师型教师相对较少;部分专业生师比偏高;教授讲授本科课程比例偏低。
改进措施。一是改善师资职称结构及待遇。科学预测未来一定时期内学校对人才和师资的需求和供给趋势,对师资队伍的发展规模、学科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能力结构等指标提出优化的目标,提高教师待遇,制定相应的资源获取、利用、保持和开发的策略,确保建设目标的实现。通过引入高端人才,带动年轻教师的科研开发能力,促使他们在科研上尽快成长,鼓励其积极参加职称评审,增加高级职称的比例。二是提高教授授课比例。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制定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的专门管理规定,确保教授尽可能给本科生上课。
(二)高级别科研项目及成果有待进一步突破
存在问题。学校高级别科研项目及成果不多,能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社会服务项目较少,应用型科研项目和成果偏少。
改进措施。根据2021年制定的计划,学校将扎实开展轩辕计划和科学研究攀登工程,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科研方面的引导作用,不断提高中青年教师科研水平,全面提升学校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努力开创科研工作新局面。修订科研政策,引导和鼓励教师争取在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立项上早日取得突破,积极组织和引导院部和教师搭建团队、凝练方向,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方向尽快取得更多重量级成果。通过搭建平台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推动教师开展应用研究和成果推广、转化应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站在新的起点上,im电竞官网将坚持把本科人才培养和本科教育质量放在学校发展的战略地位,主动适应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需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本为本”,紧紧围绕制约教育教学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核心环节,加强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建设、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打造一流师资、深化协同育人机制、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2020—2021学年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
序号 |
支撑数据项目名称 |
数据 |
备注 |
1 |
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 |
55.26% |
|
2 |
教师数量及结构(教职工数) |
2102 |
|
教师数量及结构(专任教师数) |
1616 |
|
3 |
专业设置情况 |
48 |
|
4 |
生师比 |
21.85:1 |
|
5 |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 |
0.51 |
|
6 |
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 |
2867.35 |
|
7 |
生均图书(册) |
64.45 |
|
8 |
电子图书(册) |
1950000 |
|
电子期刊(种) |
42247 |
|
9 |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M2) |
16.42 |
|
其中:生均实验室面积(M2) |
1.73 |
|
10 |
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元) |
1087.65 |
|
11 |
本科专项教学经费(万元) |
2125.67 |
|
12 |
生均本科实验经费(元) |
256.90 |
|
13 |
生均本科实习经费(元) |
79.64 |
|
14 |
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 |
1958 |
|
15 |
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
35.73% |
|
16 |
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
12.58% |
|
17 |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 |
87.21% |
|
18 |
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 |
7.33% |
|
19 |
实践教学及实习实训基地数量 |
144 |
|
20 |
应届本科生毕业率 |
99.16% |
|
21 |
应届本科生学位授予率 |
99.55% |
|
22 |
应届本科生初次就业率 |
89.54% |
|
23 |
体质测试达标率 |
85.07% |
|
24 |
学生学习满意度 |
90.40% |
|
25 |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 |
96.00% |
|
26 |
其它与本科教学质量相关数据 |
|
|
注:1.此表按国教督办函〔2021〕62号文件中附件2要求填写。第1-25项数据必填,填全校数据;第3项填专业数量;分专业数据和第26项数据填附表。
2.数据统计时间同高等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平台一致,第1-4、9项时间截止到2021年9月30日;第5-6项和高基表一致;第7-8、10-13项数据按自然年统计(截止到2020年12月31日);第14-26项数据按2020—2021学年统计(2020年9月1日至2021年8月31日)。
3.各项数据均保留小数点后两位数字